第二十五章 核霸天下

第二十五章 核霸天下

原来肯尼迪的真正死因是来自于“多边核力量”问题。

简言之,“多边核力量”是一个在美国的参与和带头作用下,帮助北约欧盟部分成员国实施核武器共同发展的计划,是1962年肯尼迪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巴哈马群岛秘密签订的《拿骚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就发展“多边核力量”的一个初步方案。

其实,这并非出自肯尼迪的本意,他更热衷于搞“一核独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45年美国在日本扔下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原子弹时,就自诩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制造核武器技术和原子弹的国家,而且在原子弹的威力助使下,尝到了核武器在国际力量对抗中的甜头,当然不想别人来分一杯羹,以达到其“核霸天下”的狼子野心之目的。

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中国在“马背”时代就很强大,疆域更是幅员辽阔,如果条件允许也想独霸天下,称霸之心人皆有之,令人遗憾的是,列强在生产火枪火炮的时候,咱们的祖先正在摇头晃脑的抒写八股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的上一代正在热火朝天的搞“**”,革“臭老九”的命,革科技的命,革自己的命,革国家的命,所以,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关键是靠实力说话。

邓小平同志就敏锐的发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说了一句迄今为止同时也是中国史上唯一一句至理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话,马克思也说对了半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不能说是唯一的,因为实践毕竟包含了主观的人为因素,必须要融入历史的元素才完整,该问题我准备留待儿子将来去研究,眼下说正事儿。

不久,美国想“一核独大”的愿望就化为泡影,另一个军事大国苏联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核势力,并随时威胁着欧盟国家的安危,正如当初修建柏林墙时一样,位于民主德国的东柏林群众视死如归的奔向围墙的另一边去追寻民主自由一样,苏联一度是刚刚过去的二战功臣,可为什么谈“苏”色变是个极大的讽刺,历史也给出了答案。

打铁还得本身硬,革命必须靠自己,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国家开始发出独立发展核武器的呼声,英、法一向以美国马首是瞻,墙头草两根,肯尼迪并不放在心上,主要担心的是曾经雄霸一方目前暂时俯首称臣深受柏林墙之害但雄心不死的联邦德国,还有一点,美国人比德国人更清楚,最先拥有核技术的是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另一份材料上详细的阐明了此观点,容后再表。

当时的美国还达不到现今“一呼天下应”的强盛程度,要确保自身的安全必须考虑结盟事宜,迫于欧盟列强的虎视眈眈,不得已签了个“多方核力量”的草案,可其他欧盟国家尤其是联邦德国并不愿加入该计划,计划暂时搁浅。

假设肯尼迪再多一些诚意或暴力将协议进一步协商或坚持执行下去的话,可能不致送命,偏偏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以人多闻名于世的国家――中国也成功拥有了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和基地,中国人舍身堵枪眼、誓死砸碉堡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令美国人胆寒的,如果再加上核武器……让肯尼迪如坐针毯。

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一如既往去促成“多边核力量”计划的开展,二是联合苏联对付中国,苏联已经在59年撕毁了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协议,此时正是一个好机会。

情急之下,他选择了后者,宣布暂时不研究“多边核力量”问题,将重点转向与赫鲁晓夫谈判,甚至还和蒋经国秘密商讨轰炸中国核武器基地的可行性,蒋经国摩拳擦掌推波助澜,肯尼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苏联那边传来消息,令肯尼迪没有想到的是,赫鲁晓夫对中国在核武器上取得的成果轻描淡写一笑置之,根本不需要强强联手大费周章,他的观点是,有时给别人留点小小的空间不是坏事,尤其像中国这种逼急了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的含蓄民族,最终,只是象征性的和肯尼迪签了一个联手协议,实际意义不大。

努力付之东流,相反贻误了战机,在这段时间里,德国人已经下定了要单干的决心,既然你不让我发言,我也不会再让你说话,于是乎,上演了一出刺杀事件并得手。

事实上,阿登纳早在1954年伦敦九国会议上就做出了不在本土制造核武器的承诺,即便刺杀了肯尼迪也不可能明目张胆的独立拥有核武器,可想而知,想要名正言顺,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多边核力量”的演变上,而肯尼迪的死,正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的无视,换个角度看,他的死是中国发展核武器间接造成的。

不难想象,《沃伦报告》蕴藏着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们证实了杀手包斯的BND或“盖世太保”余党身份,另一种是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故布疑阵。

但有一点可能肯定,约翰逊即便得知是德国人干的,只能暗中吞下苦果,如果擅自采取行动,引发“三战”是小,导致中苏再次结盟是大,那将会使美国陷入极端被动的地位,这才是肯尼迪宁愿放弃“多边核力量”转而和苏联谈判的真正原因,《沃伦报告》唯有无条件封存。

当然,联邦德国的核武器之梦最终未能达成,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彻底打碎了他们的愿望。

肯尼迪遇刺背后的真相让我不寒而栗,证明了德国人发展核武器的决心历来已久,从未间断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45G&JRP复仇行动组织深远的历史背景,时隔40年后今天,放眼天下,没有核武器且足够拥有制造核武器实力的国家,非德、日莫属,尤其是日本,核储备已经接近世界第一,他们暗地里再次结盟数十年,已经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程度?令人生畏!

再就是第三份材料,记录了战败前德国在核武器研究上的历史和被迫放弃继续发展的原因,不仅让我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还得到了关于追杀组织的有关启示。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早已为世人所知。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关系式E=mc²,不论它是否是完全精确的,其意义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了原子能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后人在原子能的研究和利用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先发现并挖掘其潜在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从1932年就开始着手研究,于1938年发现铀裂变并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以及重水在核裂变试验中充当减速剂的作用。

当时在二战中已经是轻弩之末的希特勒意识到,首先使用上这一技术将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战争的局势将重新扭转,决定大力开发,成立了专门委员会。

很快,设计并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用于试验的核反应堆,并控制了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沥青铀矿,德国地质学家也在本国东部地区发现了铀矿,同时,还将占领的挪威韦莫克一座水利发电站改造成了一座世界上最大和最早的重水生产工厂,从而使核武器研制的基本原料问题得到了保证。

然而,重水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时间,一个小规模的原子反应堆至少需要5吨的用量,德国在马不停蹄的储备重水。

德国不远千里控制一个水电站的奇怪举动引起了英国的重视,被英国获悉里面的玄机,美、英等国如梦方醒,开始着手核武器的准备,显然已经落后于德国。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震动了美国当局,才下定决心大规模发展核武器,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达60万人之众,投资20多亿美元之巨。

自己准备的同时,想要抑制对方的发展,最佳途径莫过于搞破坏,他们做到了。

盟军先是千方百计的阻挠重水生产,1943年美军还出动空军轰炸挪威韦莫克的工厂,德国人迫不得已,在1944年,计划将所剩超过15吨的重水运往柏林,完成原子弹的实验生产。

英国情报局截获了信息,得知途中要轮渡经过一个叫廷湖的地方,决定来次破釜沉舟,将“海德罗号”渡轮炸毁,结果成功了,随着“海德罗号”沉入冰冷的湖底,德国人想最先圆原子弹的梦彻底化为乌有。

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区”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并在1945年最先生产出三颗小级别的原子弹,一颗用于实验,ok后,剩下两颗随手扔到了日本,向世人宣告“美国是核武器第一国”。

在瞬间使十几万人一命呜呼、让两个城市变成废墟的原子弹竟然只叫小级别的,那大级别的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只能想象一下。

日常用于炸人开山的常规化学炸药TNT可以说是司空见怪了,它爆炸的威力用常规的能量计量单位焦耳来计,但原子弹就计不过来了,只能给个相对比较,同样一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等同于一公斤TNT的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的威力大小,只能用相当于多少TNT炸药的用量来表示,称为TNT当量。

广岛原子弹相当于万吨TNT当量级的小核弹,后来又发明出更厉害的中子弹、氢弹等等核武器,随随便便就是上千万吨TNT当量级的核弹,威力提升1000倍,不用扔两颗,随便在日本扔一颗,整个日本就和我们说拜拜了。

这就是核武器,人类已经欢天喜地、夜以继日的生产出了几万枚备用,多到可以搬出来过家家玩了。

言归正传,60年后“海德罗号”被打捞起来,通过对运载物资的检测,证实了的确是当初用于运送重水的船只,沉船之谜是解开了,同时也证明了当时货物清单的正确性,整艘船上只有不足半吨的重水。

剩下的十几吨到哪里去了呢?文章给出了答案,原来是通过其他秘密途径运往了德国,“海德罗号”只是德国人布下的烟雾弹,盟军显然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可德国人有了足够的重水,为什么还是没有生产出原子弹呢?原因是当时已经在时间上不占先机又处于穷途末路的德国人,不敢在盟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公然进行,从而转入到地下,之后是什么情况资料未加说明,但不言而喻。

从中,可以得到两出结论,地下组织应该已经存在几十年,一早就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物质基础。

我还分析到,当时的英国情报局对如此顺利的炸毁“海德罗号”一定表示过怀疑,始终不会放弃对德国人的追踪调查,但德国人接下来的行动太隐秘,从而失去了线索。

直到几十年后“海德罗号”被打捞,英国人意识到的确中了计,又卷土重来,展开调查,瑞士密室案和真由子被追杀,理当是他们所为。

得到启示的同时,一个巨大的疑问猛然间在我内心升起,让我茫茫然束手无策。

本站公告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